假期工资到底该怎么算?

碰上法定节假日,工资计算、工资发放等事项,一直都是最头痛的事情。需要注意的是,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,按时足额发放以下两笔钱!

第一笔:假期加班费

中秋节、国庆节为法定节假日,如果这几天单位没有安排放假,员工在此期间有加班的,公司需要按照法定假期计发加班工资。
假期加班费要如何计算?我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有明确规定,工作日超时加班工资不低于1.5倍、休息日加班工资不低于2倍、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不低于3倍。

在中秋节期间加班的:9月10日(中秋节):月工资÷21.75÷8×加班小时数×3倍。9月11日、12日:月工资÷21.75÷8×加班小时数×2倍。

在国庆节期间加班的:10月1日、2日、3日:月工资÷21.75÷8×加班小时数×3倍。10月4日—7日:月工资÷21.75÷8×加班小时数×2倍。

在调休日加班的:调休日属于工作日:月工资÷21.75÷8×加班小时数×1.5倍。

第二笔:假期过节费

福利待遇中,除了标配的五险一金,过节费也成为应聘者关心的“加分项”。目前不少公司员工福利健全,逢年过节都给员工发放过节费,9月、10月有需要发过节费的企业要注意在工资核算中加上这笔钱。

1.过节费是强制发放的吗?国家法律不干涉过节费发放,完全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是否发放。根据劳动法的规定,法定节假日休息的,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工资即可,同时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在节假日给员工发放过节福利。

2.过节费需要扣个税吗?《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》(财企[2009]242号)明确,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、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,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。单位在节假日发放给劳动者的过节费是属于津贴和补助,应该纳入工资总额,在税前扣除。

02

工资条6大风险

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第六条第三款规定: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、时间、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,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。单位不向员工提供“工资条”,属于违法行为!小小一张工资条,包含了诸多劳动权益,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工资条中的6大风险!

1.注意工资发放时间

工资条的时间可以体现公司的工资是否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时间发放。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第7条规定: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。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,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。如果时间上拖欠工资,员工可以以此为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,所以在制作工资条需要仔细查看时间。

2.注意工资总额和分项

要注意工资条上面的工资总额,是否按劳动合同签订的数额足额发放。除了五险一金个人承担部分和个人所得税,其他项目非特殊情况不得扣除。降低基本工资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,双方需要协商一致,用人单位不能单方面随意更改。

3.注意是否符合最低标准

公司支付的应发工资是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,因此也要注意这一点。另外,最低工资标准包含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,但不包括下列各项:加班加点工资,中班、夜班、高温、低温、井下、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条件或者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,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政策规定的非工资性劳动保险福利待遇,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补贴。

4.注意五险一金

需要看下五险一金是否足额在员工工资中扣除,是否按当地标准进行缴纳。

5.注意个税

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代扣个税,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为5000元。

6.注意保存

每个月的工资条,单位都应当妥善保存。在面对很多劳动争议中,工资条可以作为仲裁证据。

共 1 页 1 条数据